官方微博
分享到:
设为主页 | 联系我们
会员城市:
 资讯中心 > 物流资讯
粤港澳大湾区新解
发布时间:2017/10/9 来源: 作者: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 王先庆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度开放的经济模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全新的国际物流枢纽体系,进而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新崛起的全球大湾区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无论是先进制造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在快速发展,珠三角经济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最直接体现。与此同时,珠三角经济总量和影响力,在短短不到40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跻身全球前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且它作为珠三角经济区区域经济在新时期的战略升级,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积极响应、高度重视以及大力推进。

       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与广东省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天然契合的特性,也是广东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最有效的抓手之一。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一年后的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首次被写入中央政府层面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提出,“要研究制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至此,粤港湾大湾区的新蓝图正式面世。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期实践“一国两制”的重要平台,也是建设“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佛山、肇庆和江门等9个内地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6600多万,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GDP总量已经达到1.36万亿美元,对外货物贸易额超过2万亿美元。根据广东省新提出的珠三角扩容规划,拟将清远、河源、阳江、云浮、汕尾等5市并入珠三角,扩容后的粤港澳大湾区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接近1亿,经济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


就国内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在占全国不足1%的土地面积以及不足全国总人口数5%的情况下,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是全国经济举足轻重的重要增长极。与国内其他的主要湾区,如杭州湾区、渤海湾区、北部湾区等区域相比,位居前列。

       就全球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相比,就2016年GDP而言,它已经是旧金山湾区的2倍,接近纽约湾区水平;进出口贸易额约2万亿美元,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因此,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湾区战略的推进和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有望超过东京湾区,成为亚洲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城市群。


       经济“湾”道超车

       湾区经济是一种全球视野、国际化的概念。它是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湾区经济的存在,是以国际经济联系和对外竞争格局为基础的。湾区经济的特性就是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等。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许多地区凭借各种有利的海湾资源条件,打造出很多著名的湾区,如美国的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等。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新兴的大湾区。尽管它从规模和影响力来看,居于全球前列,然而由于国家实行“一国两制”政策,区域内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各具独立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与模式,造成彼此之间在港口贸易、制造业基地、金融服务、创新区建设等诸多领域呈现明显的长期竞争而非合作的关系,缺乏科学的统一规划与产业布局,难以发挥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作用。因此,从湾区经济的成熟度——尤其是一体化程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就湾区经济的特色而言,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相比,粤港湾大湾区具有明显的“贸易港湾”特征。如果说,纽约湾区以金融等服务全球的高端服务业为主要特征,旧金山湾区以领先全球的新兴科技业为基本特征,东京湾区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为主要特征,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则是以商贸物流为最主要特征。

       商贸物流之所以能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特征,除了粤港澳大湾区自身区位极佳、资源禀赋优异、具备建立世界级城市群的自然地理条件外,还有两个最直接的原因: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华南这一全球规模最大的“世界工厂”,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贸窗口和国际贸易通道;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发达完善的商贸物流体系,包括最密集的港口群、机场群、专业市场群、会展群以及广交会、菜鸟网络、顺丰快运、怡亚通等商贸物流企业。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最密集和最大规模的国际港口群。港口是开拓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港口群,吞吐量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广东作为对外贸易大省和海运大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29.4%,拥有5个亿吨大港,尤其是珠江口湾区,集结了香港、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等众多大型港口和近百个中小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0亿吨。

       连同香港在内,珠江口湾区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000万标准箱,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运最繁忙的区域。根据“劳氏2016全球港口百强”排名,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十强港口,粤港澳大湾区占了3席。其中,深圳港排名第三,香港港排名第五,广州港排名第七。仅这3个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相加,就达到了6128万标准箱,比百强榜单中后30名的总和还多。

       截至2016年底,广东省共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91条,国际航线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此外,按照《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将加快推进珠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发展,将广州港、深圳港打造成为国际门户枢纽港,带动东莞港、珠海港、中山港、江门港等周边港口发展,构建对接港澳、连通西江、服务泛珠三角地区的世界级港口群。

       其次,拥有最密集的国际机场群。从目前的情况看,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航空客运量达1.85亿人次,货运量736万吨,超过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大湾区,在全球湾区中已居于领先地位。总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航空运输方面,拥有全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广州白云机场和大型骨干机场之一的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珠三角已经拥有世界上客货吞吐能力最大的空港群。

       当然,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国际机场过密,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国际直达通航点数量仍然偏少,面向全球的航空网络不够完善,广深港三大枢纽在航线航点的设置上未能发挥协同效应等,但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协同效应不断显现,对商贸物流的推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还拥有全国最密集的专业批发市场集群、会展中心集群和物流园区集群,这些批发、会展、物流节点,为发展国际商贸物流提供了基础条件。比如,以广州、佛山、深圳、东莞四大城市的200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为基础,就构成了连通全球的采购分销网络。

       总之,相比于制造业的周期性而言,上述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更具有长期扩张和持续发展的价值,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战略资源。


       筑核心枢纽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刚刚被提出,其重要性正在逐步被认识,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仍然在制订之中,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优势和发展方向也各持所见。但不管怎样,充分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贸易和国际物流枢纽的特殊地位,大力打造国际物流枢纽体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选项。

       首先,以广州国际商贸中心为龙头,整合湾区资源,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贸易枢纽和国际物流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内有广州、深圳、香港、澳门4个国际化城市,这4个核心城市是大湾区发展的发动机,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通过这些功能定位,发挥着各自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些功能定位是在长期竞争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的,有现实性、连续性,也有包容性,更有差异性。

       其中,广州作为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是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而这个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一定是全球性的国际贸易枢纽,并要为此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商贸产业链,即能在全球配置商流、物流、客流资源的商贸物流产业链,以此为基础,深化广州与香港、深圳、佛山、东莞等各城市在商贸物流领域的分工合作,共建一体化的、辐射全球的商贸物流枢纽型大湾区。

       其次,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物流枢纽列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将粤港澳大湾区直接置于全球格局中的关键节点上,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出发点。而“一带一路”的本质,就是商贸物流之路,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可以成为新时期“一带一路”的重要突破口。

       尽管从现实看,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商贸物流资源整合难度相当大,但从长期来看,尤其是从国家战略上看,这是绕不开的战略难点。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国家提出深化粤港澳合作的重要支撑点。

       最后,将它打造成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和转型升级的支撑力量。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港口群、机场群、专业市场群、会展中心群等资源丰富,但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大背景下,其商业模式、经营效率等都面临创新和转型升级,国际商贸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都面临重构的压力,都在寻找新动能和新空间。

       显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物流枢纽体系的打造,将直接推动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和深化合作,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物流时代周刊,转载须联系授权。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账号立场)





上一篇:科技承载强企未来
下一篇:“最严限超令”迎来周岁
活动发布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物流节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
2022亚洲物流双年展

展会时间:2022年6月30-7月2日
展会地点: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支持单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交通运输部
    海关总署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联合主办:慕尼黑博览集团
支持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举办地政府支持单位:
    厦门市商务局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

承办单位:
    北京界上传媒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物流时代周刊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特别协办单位:
     国能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航运物流分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多式联运分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一带一路分会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务周刊
    物流+网
    北京界上供应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社团支持单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
    中国铁道学会
    中国公路学会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
    中国船东协会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办公室
联系人:陆 莉            
邮箱:luli@jscmjt.cn
电  话:010-58678927


分会服务

建立城市物流合作体系。

建立城市物流运输网络。

建立城市物流信息网。

建立城市物流国际窗口。

建立城市物流产业资金支持体系。

建立城市物流统一市场体系。

建立城市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城市物流联席会议制度。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秘书处    京ICP备14016074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6号时间国际大厦A座5F 邮编:100028
联系电话:010-58678316 

电子邮箱:631398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