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联通,作为铺设“一带一路”合作的桥梁,是互联互通的优先领域。“路通则货通,货通则财至,财至则人旺”。而航空货运作为一种高效率的运输方式,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多式联运可谓意义重大。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交通设施领域普遍欠发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贸往来。就当下的货运市场而言,单靠任何一种运输方式都难以实现“货通”“路通”。更何况各国的交通规划都普遍致力于打造综合交通体系,于是,利用各种交通方式发挥联动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多式联运拥有责任统一、手续简单、中间环节少、事故率与运输费用低、运输组织水平与运输质量高等优势,还能很好地兼顾运输的整体优势与组合效率,为货主提供无缝衔接的“门到门”服务。
突破联运瓶颈
自20世纪80年代欧美大力推进多式联运以来,其作为优化运输系统的主导战略,现以发展成形式多样、设施设备先进、标准体系完善、运输组织顺畅、政策保障有力的多式联运推进体系。
毋庸讳言,我国多式联运与欧美相比,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存在发展形式单一、覆盖面小、运行不畅等问题。正如一些业内专家所言,我国多式联运发展面临着交通基础设施衔接不畅和规则相互割裂的双重关键难题,亟待加强顶层设计。
硬件上的衔接相对容易,制度规则上的联通才是难点。目前铁路、公路、水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管理体制相互割裂,各自的运单、载距等差别巨大且难以互认,关检的规则效率也各不相同,且每更换一次交通方式都要重新开具运单,再重新通关过检,由此导致制度成本高昂,阻碍着多式联运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当下多式联运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各国应搭建促进多式联运发展的有力平台,打破不同交通方式的行政壁垒,加强顶层设计,将发展多式联运、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有关多式联运服务标准和规则,解决“一票到底”的物流服务难题。
同时,加快推动铁路、公路、水路、空路信息系统互通,实现信息共享,为多式联运创造条件,同时加快实现铁、公、水、空等运输方式的运单、载距等标准相互衔接和贯通。此外,还需继续深化国内通关区域一体化、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同时推动与国外海关联合监管,研究制定统一的国际货物转运准单等物流单证,共同探索开展数据交换、执法互助合作、创新跨境联运监管模式,优化通关作业流程。
联运急需发展航空货运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还涉及“空中丝绸之路”建设,这也让倡议覆盖的维度更加广泛。而建设“空中丝绸之路”就离不开航空运输。
“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亚、非、欧广大国家和地区。从北非、中东欧到中国,东西跨度1万多公里;从俄罗斯到东北非、印度,南北蔓延七八千公里。在如此广阔的空间且地形地貌复杂的范围内开展经贸合作,对交通运输方式的时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航空运输能大幅度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商贸往来的效率。除时效性显著外,航空运输还具有明显的可达性。无论是在山区、沙漠,还是在高原、岛屿,当地只需要足够的土地建设机场跑道,就能够开展航空运输,建立起与外部世界紧密的联系。其实,机场建设的成本也并非外界想象得高不可攀。
总之,航空运输能够以较高的安全性、较强的实效性将“一带一路”沿线广大地区,尤其是地理上比较封闭的地区连接起来,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发挥着先锋队的作用。
融入联运联动体系
相关各方应当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航空运输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促进作用,制订“空中丝绸之路”相关规划,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空中航线网络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建设门户机场尤其是建设以航空港为主体的航空物流枢纽,最大限度发挥航空运输在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及沿线各国之间互联互通中的先导性作用。
如在制订“空中丝绸之路”相关规划方面,构建全面“走出去”的民航发展新格局。主要围绕倡议推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既不是简单开通几条国际航线,也不是局部优化航空业务运作,而是要立足全新开放、全面合作和全球参与,要根据市场需求,将航空运力、航线、人才、资金、相关硬件及配套设施建设等统一纳入,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努力构建包括航空制造、航空枢纽、航空运输、航空维修、航空金融等相关配套产业全面“走出去”的民航发展新格局。
在建设门户机场方面,尤其是要建设以航空港为主体的航空物流枢纽。建设“空中丝绸之路”,干、支线运输网络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加强航空货运物流基地建设,在中国腹地以及主要经济区建设多个航空物流枢纽,形成航空货运干线和国内航空物流网络的基本支点,并以此为基础连接其他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可用的军用机场。
我国可依托目前中欧班列等物流大通道,在重要节点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具有多式联运服务功能的物流枢纽,完善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连接和转运设施,推进公、铁、水、民航等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的衔接。目前,我国综合(航空)物流枢纽建设取得较大示范意义的仅有西安和郑州两个城市。
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首先要加强航空物流产业内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高标准的航空物流信息管理平台,以提升我国航空物流全产业链的运营管理水平。显然,这是实现现代航空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整合航空物流、货主、配送等多个信息系统,使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各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管理,以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促进航空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多式联运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2017年6月河南省机场集团与沃伦堡公司、美国Forward Air公司、卢森堡货航合资公司、国泰航空有限公司、宏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港股份公司、普洛斯集团等7家境内外物流企业在郑州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和“国际物流数据标准”联盟成立仪式,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推广使用“国际物流数据标准”。
此次签约和联盟成立仪式的举行,标志着我国多式联运协同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对于加快构建全球多式联运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口岸监管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的力量
多式联运中航空物流的参与,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因此还需航空物流企业在以下3个方面做努力:
第一,服务创新。不断优化运输服务流程,持续改进提升运输服务,实现服务效率更高、服务质量更优、服务效益更佳。把精益服务理念贯穿运输服务全过程,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无痕化服务,精确细分目标客户市场,按需求分层次提供运输服务产品,满足公众差异化、多样化运输服务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产业联动。打破单一产业界限,与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实现与现代农业、现代物流、邮政快递、商贸流通企业无缝衔接,优化仓储、加工、运输、配送等一体化物流服务流程,打造全链条、立体式交通物流体系,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与先进制造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提高供应链效率。
第三,企业联盟。组建企业联盟,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的一体化整合、网络化发展、系统化集成。加快发展冷链物流联盟,促进冷链运输与冷链产业协调联动,推动冷链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总之,航空物流企业应最大限度挖掘航空货运上下游环节产业价值,体现“互联网+航空物流”运作模式的优势,将航空物流的时效性优势发挥出来,真正实现“门到门”的高效物流服务,并确保发挥自身不同于其他货运方式的差异化优势。
与此同时,继续深化互联互通,让全球的航空、陆路、海路立体交通网能更好地衔接,互相促进,平衡发展,形成航空与陆路、海运无缝衔接暨合作共赢的“三驾马车”。 【供稿:中国民航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账号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