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快递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快递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供给侧和消费侧,是推动流通方式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的先导产业。目前,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条例》规定了一系列保障行业发展的制度措施与一系列安全制度,包括寄件人交寄快件和企业收寄快件应当遵守禁止寄递和限制寄递物品的规定,执行实名收寄制度、收寄验视制度等。《条例》还完善了快递服务规则,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条例》一经公布便引发了行业的热议。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条例》为解决快递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制度性设计。的确,在当前快递发展的过程中,确实还普遍存在着协同难、进门投递难、赔付标准不一等问题,还有跨境通道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挑战,也是机遇。把握机遇,这或将成为未来几年快递业发展的重头戏与新路径!而这些我们也能从《条例》中来一一梳理出来。
一、发展多式联运
《条例》中指出,国家引导和推动快递业与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行业的标准对接,支持在大型车站、码头、机场等交通枢纽配套建设快件运输通道和接驳场所。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第一梯队快递企业完全具备领先的网络布局及市场开拓能力。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或将通过铁路、公路等多种方式发展国内外快递运输业务。目前,已有相关企业在积极谋划加快发展“快递+公路”“快递+航空”、“快递+铁路”等业务。
例如,借助高铁运输网络遍布全国各地的优势,利用部分车厢常年运输快递商品,开通“快递+高铁”货运业务,去年顺丰快递与中铁快运合作推出高时效的“高铁极速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航空方面,快递企业可利用民用航空资源,实现高效运转,甚至发展国际货运项目。接下开,快递发展多式联运,即“快递+多样运输方式”或将成为压缩快件运输时间和物流成本的一大趋势与新路径。
二、嵌入制造业
《条例》中强调,鼓励快递业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等行业建立协同发展机制。
在快递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快递行业发展过度依赖于电商,使其处于被动适应的状态,快件量的2/3来自于网购,新增快件业务量中更是约3/4来自网购。正是单一的发展模式使得快递业陷入了价格战的误区和泥潭,这就要求快企业亟待转型升级,亟待差异化发展,亟待提高快递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属性。而服务制造业则必然带来差异化、个性化。
因为每个企业的流程不一样,要嵌入制造业供应链,就必须与制造业的流程紧密结合,实现信息共享、流程对接、服务定制等,就必然是个性化的。如此一来,快递企业之间的竞争就转向专业能力、网络资源、行业知识、解决方案等全方位的竞争,而不仅仅是价格竞争。因此,嵌入实体经济,服务制造业供应链是推动快递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三、发展跨境业务
《条例》中指出,国家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依法开展进出境快递业务,支持在重点口岸建设进出境快件处理中心、在境外依法开办快递服务机构并设置快件处理场所。
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快递业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国内快递市场几近饱和,陷入了红海竞争。其业务量绝大部分是国内快递和同城快递,反观之,跨境快递占比鲜少,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能。跨境电商的流行,飞速带动了跨境物流的需求。同时,想要取得跨境电子商务的长久健康发展,与之同步的跨境物流服务必不可少,这——意味着快递行业新蓝海的出现。
正是预见了其中的巨大商机,不单是各大快递企业,各个行业内的大公司都纷纷将眼光投向了跨境物流行业。例如,圆通速递发起的“全球包裹联盟”通过整个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快递资源,搭建通达全球的快递物流网络,让跨境寄递变得更加高效简单;顺丰与UPS合资成立公司后,推出联合品牌的全新产品——“SF-UPS 直运+”,国内由顺丰负责取件,UPS安排国际运输和美国境内派送等。
四、快递企业发展保险业务
《条例》中指出,国家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快件损失赔偿责任险种,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投保。
近年来,保险企业在快递领域产品没有全覆盖的短板愈发显著,找谁理赔、赔付标准成为丢件、损件的维权的难点与痛点。如今,国家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快件损失赔偿责任险种,这似乎也向快递公司释放消息,快递与保险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甚至快递企业能够基于自身条件,自行开发针对快件损失赔偿责任险种,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说到快递企业做保险,不得不提去年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企业成立保险公司(中邦物流保险)的事。关于中邦物流保险的消息虽不多,但这个局如果布置成功,不仅有利于快递行业提高服务质量,还有处于快递企业的转型发展。
五、发展绿色物流
《条例》明确强调,国家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采取措施回收快件包装材料,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利用和再利用。
高速增长的快递业务量虽令人兴奋,但背后伴随的包装污染、资源浪费问题却令人担忧。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401亿件。按业内每个快递包装0.2公斤的标准计算,一年产生的固态垃圾就超过800万吨。
针对这一问题,不乏企业在进行不断尝试。如菜鸟网络2017年“双11”期间联合各相关机构实施“回箱计划”、2017年4月苏宁物流率先启动“漂流箱计划”,首次推出可循环利用的共享快递盒,替代普通纸箱,同年12月,苏宁推出2.0版共享快递盒,首批在京、杭两地投放5万个。因此“推动网购、快递健康发展”,绿色环保必定是其中应有之义,也将成为未来企业责任的一种担当。
六、快递企业布局便利店
《条例》指出,企业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与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签订合同、设置快件收寄投递专门场所等方式,为开展快递服务提供必要的便利。
快递“最后一公里”,即末端配送常年来因业务量巨大而利润微薄且成本持续上升,成为制约快递业发展的瓶颈和提升民生服务业质量的阻碍。
为解决这一难题,不少企业开始探索与零售实体进行合作,让便利店成为自提点,提高快递的网络覆盖率。同时,在看到了便利店为末端配送带来的红利,不少企业也开始着手自建便利店,以此优化末端配送体系及网点布局。如京东百万京东便利店、圆通妈妈驿站等。当然,也有不少人表示,“快递+便利店”的重点工作不仅是要解决末端物流配送问题,还是快递企业发展并布局新零售的“铺垫”,以实现“线上+线上”的高度契合。但不管目的为何,快递企业开始探索与零售实体进行合作,已经成为其开拓新市场的一大新路径。
七、发展共享末端服务设施
《条例》指出,鼓励多个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共享末端服务设施,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快递末端服务。
末端“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100米”作为整个物流链条最后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为了提升末端配送效率,提高物流服务满意度,同时降低物流成本,末端物流共享模式逐渐成为物流企业与电商平台关注的焦点。
近两年兴起了很多新的末端配送形式。例如,第三方代收平台共享模式,菜鸟驿站就是典型代表;智能快递柜共享模式,以丰巢、中邮速递易为代表;共同配送模式。当下,末端配送共享模式虽面临的难题不少,但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智能快递柜共享模式,因为破除了传统末端物流的绝大部分瓶颈,同时还有助于搜集数据信息,促进新的系统创新,因此其发展更加受到市场的关注,甚至将其作为末端配送最有效的替代方案。
八、用信用管理业务
《条例》强调,国家加强快递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快递业信用记录、信息公开、信用评价制度,依法实施联合惩戒措施,提高快递业信用水平。
2017年底,国家邮政局印发《快递业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快递业信用信息的采集、评定、应用和监督管理等进行了规定,提出对快递企业建立唯一电子化信用档案,并进行信用评定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暂行办法规定,对以加盟方式经营快递业务的,在信用建设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强化了总部在信用管理方面的主体责任。换言之,加盟网点失信总部也要承担责任。
在《条例》中又再此加强快递业诚信体系建设,显然,信用管理将对于快递服务、效率的提高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企业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
九、标准化发展
《条例》强调,邮政管理部门会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等部门,依法规范快递服务车辆的管理和使用,对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的行驶时速、装载质量等作出规定,并对快递服务车辆加强统一编号和标识管理。
一直以来,快递物流业都饱受标准不统一之苦,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还导致整个流通环节链接失效。因为物流不像深加工那样能引起产品的大幅增值,所以物流费用多一分开支,效益就会少一分收入。因此,标准化是快递物流业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条例》明确规定了快递服务车辆的使用,让快递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接下来,或将出台派件时限标准、包装标准、快递封套标准、分拣标准等一系列标准措施,这将大大提高快递业的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转效率。而在标准化的过程中,企业作为主体单位,需以行动不断践行标准。
十、快递与电商相互渗透
《条例》强调,推动快递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加强信息沟通,共享设施和网络资源。
近年来,快递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内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带来的业务量。电子商务的发展又必须依赖灵活高效的快递物流,因为物流配送能力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体验,甚至已成为影响电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不管是电商平台自建物流还是快递企业搭建电商平台,未来电商自建快递物流企业与第三方快递物流企业或将在末端配送,干线运输等环节实现业态融合。因此,不同企业应立足自身特性,考虑布局、成本、网络等才能让物流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利器,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找到出路。
《条例》的出台,不仅是对邮政体制改革实践成果的权威总结和高度肯定,更是从国务院行政法规的高度宣告邮政业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然,《条例》的出台也指明了未来快递业的发展方向,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无论是从标准化入手,还是以保障安全寄送为主,归根到底都是以消费者为核心,保障其权益的同时,也不断寻求行业发展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