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企业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提高利润、增强业务复合度的有效方式。但近几年物流业的金融风险无处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也存在一定风险。
风险擦身而过
当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以下简称“中邮速物重庆分公司”)最初启动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只要求员工寻找煤炭、钢材、金属品等行业的企业,然后对这些企业的相应物品进行质押监管。然而,以快递为主要业务的企业与煤炭、钢材等企业没有过多业务交集,去监管这些产品有何作用?据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对这类易统计、易变现的动产进行监管,银行业称为“仓单质押”。企业以这部分动产质押给银行,以获得贷款。银行一般把监管工作交给合作的物流公司,因为他们熟悉物流、仓储等情况,同时也可以将监管企业的物流业务接下来,这样几方均可受益。
一家摩托车配件制造企业,由于急需资金,提出将生产中的摩托车铝制配件作为动产进行质押,并确保仓库中一定量的配件作为质押产品。车间内有活塞、缸体、缸盖、轮毂等10多种产品,多达数万件,占据了3个仓库,占地面积达上千平方米。这该以何标准统计和监管?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在监管期内,不需了解某个产品的价值是多少,只需掌握每个配件的标准铝重量,确保在进出库的同时,仓库内监管的铝产品总重量与申报的总重量相符即可,这就确保了申报质押品的总值。但笔者在仔细了解后发现,事实并非仅找一两个工作人员看守监控这么简单,除了要有工作人员日夜不停通过现场和视频方式监控该企业的仓库情况、原材料、产品进出库情况外,还需要有专业工作人员核对进出库实物和台账。如核查无问题之后,会较快进入发放贷款和质押监管流程。
几天后,银行工作人员通知,经过他们仔细核实,这家企业前不久实际已将产品向其他银行申请做过仓单质押并获得过贷款,此次涉嫌重复骗贷。
监管漏洞引大祸
这次业务接洽后没多久,另一家物流企业在监管中也出现了问题,导致了较大损失。此次监管的物品是钢材,被监管方因缺少流动资金和欠了大量高利贷借款,在出货时多次利用监管方监管漏洞,连续少报出货数量,从而在近半年时间内将80多万元的钢材偷运出变现。该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很长时间内由于只看出货单,对于出货、库存不仔细核对,导致该事件持续半年后才发现问题。
问题出现后,该物流企业找到被监管方老板,对方却摆出一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态度。而银行认为,合作协议明确表明,出现该类问题,责任应在监管方。万般无奈之下,该物流企业只有将被监管对象告上法庭。
最后,虽然该物流企业打赢了这场官司,但监管对象已资不抵债,无法支付监管费用。银行为了追回贷款,也对监管对象提起诉讼,同时以监管不力为由将该监管物流企业连带告上法庭。这样,物流商还得承担一部分银行的损失。
构建“防火墙”
如今,在创业的年轻人中,很多人选择与金融业相关的创业项目,而互联网产业也奉行“烧钱”开路,当前的创业大环境中充斥着浮躁的氛围。大家都想着“ 钱找钱”来钱快,而很少有人会关注供应链金融风险。以往,物流人所从事的是供应链下游的分工,现在想和上游环节结合,希望轻松赚钱,但供应链金融的套路却很多。因此,物流企业在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一定要提高风险意识。
此外,物流企业对于供应链金融的贷方一定要严格审核。虽然供应链金融在发达国际比较普及,但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较高,而国内生意人是在卖车卖房、百般无奈之下才选择将动产质押,此为不得已的下下策。并且,在三方合作协议中,银行往往占主导地位,最大化攫取利益,甚至还会将责任推卸给物流企业。因此,物流企业一定要对融资方背景、生产经营情况、信用情况等有详细了解,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同时在合同约定中多增加有利于己方的条款。
值得一提的是,物流企业要想在供应链金融中有更大的突破,还需要有专业人才、企业来开展该服务。此外,在服务开展前期和过程中,也建议多增加一些有利于保护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收取保证金;在合作过程中,也要注意按时收回相应的服务费用;同时做好监管资产保全的方案,一旦出现纠纷或问题,企业也拥有保护自己权益的“砝码”。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行业监管,不断净化“物流+金融”的发展氛围,化解风险,为物流业的创新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在这方面,相关行业协会可以联合政府部门,建立征信体系信息库,从而服务好企业发展。物流行业协会还可以多组织业务培训、相关考察交流活动等,从而整体提升行业的金融管理能力和水平。(供稿: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