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分享到:
设为主页 | 联系我们
会员城市:
 资讯中心 > 研究咨询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高铁——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
发布时间:2014/4/30 来源: 作者:

记者:王蕊

 自1825年英国修建了世界第一条铁路以来,由于运输速度和运输能量上的优点,铁路在很长的历史时间期内成为各国的交通运输骨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公路和航空运输迅速发展,铁路长途客运受航空运输排挤,短途客运被汽车运输取代,铁路进入“夕阳产业”的被动局面。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交通安全等问题的困扰,人们重新认识到铁路的价值,特别是高速铁路以其速度快、运能大、能耗低、污染轻等一系列的技术优势,适应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2013年元旦前夕,京广高铁、哈大高铁相继开通,媒体热议“高铁效应”,中国为什么要发展高铁,高铁开通将给人民生活和行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多年从事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曾参与制定《中国铁路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资深专家、中国交协常务副会长王德荣。

谈到铁路运输,就一定要了解中国的五大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这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在中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有利弊、缺一不可。王德荣说:“这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在轨道上行驶,阻力较小,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上通过能力最大,而且能耗小,是五种运输方式中唯一可以用电的一种方式;公路运输尽管运输能力相对较小,能耗比较高,但由于运输工具小,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非常机动灵活;水路运输的能耗最低,除港口之外基本不占用土地资源,运输成本也最低,但是,在没有水的地方无法运送货物,速底也比较慢;航空运输的长处是速度快,可以克服各种地形障碍,但能耗和成本费用高。管道运输长处是在地下,占地少,运输能力大,没有污染,缺点是只能运输液体和气体,不能运送固体。”

 王德荣认为,五种运输方式各有特长,又各有弱点,应根据其技术经济特点,确定它在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合理的运输结构,以减少资源占用及能源消耗,降低运行成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出行活动增多,消费结构的调整,人们需要更加快速、舒适的出行。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哪一种更适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效仿西方的解决办法,借鉴他们的经验呢?王德荣认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道路。他说:“我国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样平均来看不应算是每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受地形影响,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占地40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面积的一半,人口却不到1亿人。而中东部地区200多万平方公里居住着7-8亿人口,每平方公里400-500人。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大,是中国的一个特点。

 而欧美是汽车轮上的国家,汽车已经进入了家庭。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工业化国家,汽车保有量基本上是1.5人拥有一辆汽车,5-6万人就拥有一架飞机,中短途运输靠汽车,中长途的运输靠飞机,舒适快捷。如果中国交通运输发展走欧美的道路,也实现平均1.5人一辆汽车,需要10亿辆汽车,即使3个人一辆汽车,也得5亿辆汽车。这5亿辆汽车需要约10亿吨成品油,由15亿吨原油提炼出来。全世界市场的商品原油总量每年是20亿吨,几乎全要卖给中国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如果5亿辆汽车,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么多的车,需要多少路,多少停车场,中国的土地也解决不了。如果效仿美国,采用坐飞机方式出行,平均15万人一架飞机,也至少得1万架飞机,需要烧1亿吨航油,由10亿吨原油提炼,也不可能实现。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铁路运输以其占用土地资源少、环保节能、成本低等特性,成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中长途旅客运输的首选。2004年,国家通过了《中国铁路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将京广、陇海等1.8万公里高速铁路列入修建计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规划的高铁将全部建成。

                                             (供稿:《通讯》编辑部)






来 源: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作 者: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发表日期: 2013-1-16 15:36:49
阅读次数: 726
上一篇:关于民间资本参与交通运输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王德荣常务副会长就有关转变运输发展方式财
活动发布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物流节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
2022亚洲物流双年展

展会时间:2022年6月30-7月2日
展会地点: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支持单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交通运输部
    海关总署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联合主办:慕尼黑博览集团
支持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举办地政府支持单位:
    厦门市商务局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

承办单位:
    北京界上传媒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物流时代周刊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特别协办单位:
     国能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航运物流分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多式联运分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一带一路分会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务周刊
    物流+网
    北京界上供应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社团支持单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
    中国铁道学会
    中国公路学会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
    中国船东协会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办公室
联系人:陆 莉            
邮箱:luli@jscmjt.cn
电  话:010-58678927


分会服务

建立城市物流合作体系。

建立城市物流运输网络。

建立城市物流信息网。

建立城市物流国际窗口。

建立城市物流产业资金支持体系。

建立城市物流统一市场体系。

建立城市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城市物流联席会议制度。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秘书处    京ICP备14016074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6号时间国际大厦A座5F 邮编:100028
联系电话:010-58678316 

电子邮箱:63139872@qq.com